空性与阿弥陀佛

-林钰堂上师主讲

(黄亚瑞整理)

 空性是佛法的一个根本观念。佛教为什么跟其它宗教的教义不一样?那就是因为他讲这个空性。   

这个空性的观念不是很容易明白,因为一提到空性,一般人会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了。可是它不是如此。我们须要这种观念是我们比较执著。在我们的生活经验当中,我们发觉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在变化当中的。如我们的口味,对某种食物很贪爱,可是吃多了也吃不下去了。或者我们执著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权力等,心中总有种种的挂碍,抓著不放。佛法就是要你放下,因为你不放下,心里总是有某种成见,就不能真实的生活,即使是你是活在真实当中,因为你心理的这一套使你不能融入真实里面。就等于带著有色眼镜看世界,产生很多问题。

只有除下了自己的隔阂,放下自己的成见,才能使你融入真实的生活里,大家没有高低大小之分,大家也就没有争执了。佛教就是跟别的宗教不一样,别的宗教即使教你不要“捉住”你自己,但是教你捉住另一个,比如说上帝或神等,一切以他为主。但很少有人能够完全做到以他为主,还是籍著他的名义做自己的一套,但即使能够做得到,但因为抓住某个东西,这个跟实际还是有个距离。

释尊当年跟印度教学,他高明之处是觉得要是还抓住某一件东西,这跟实在有一些距离,不能究竟解脱,不能解决人生种种的苦。苦的根本还没有放掉,苦的根本还执著,执著是苦的根。我们这样来了解空性比较实际,比我们从哲学上来理解的话,在生活上是用不到的。

但是叫你什么都放下也还不是真正了解空性。比如叫你放下时,眼前的花都不存在的咯?但明明眼前就是有花有茶,所以空性不是指这些花和茶都不存在,它们都是自然存在的,是依据各种条件而存在,我们能够知道花的存在这个经验,是条件下的产物,如须要依据灯光、眼根等等,不是说你心中认为它不存在就不存在了。所以,我们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执著的话,自然不会容易有情绪了,这一生才会好过,才不会一辈子做个生气的人。你心中能够放下的话,你就是能够看到实在的人。

 在我们一生人当中,难免会碰壁,碰壁多了,就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处理事情,不急在一时,或许大家的意见过後会转变,那就容易沟通了,所以我们先了解这一点,再通过修行佛法的方便,使我们更能放下自己了。因为即使一般人知道执著是痛苦的因,他就是放不下,所以佛法教你诵经、念佛、持咒,等等所谓的功课,慢慢你的心就放下来,你的心也从牢笼里面解脱出来。

所以空性从实用上来说是要你放下执著。但你也不用担心你放得越多越不知道以後怎样做,相反你越能放,心里的成见越少,你越轻松,你的反应越好,而且减少很多问题。在另一方面空性是说诸法都是种种条件的结果。所以对事情要想是大家好,而不只是对某一个人好。

再来讲阿弥陀佛。释迦佛在人类历史上是存在过的,而阿弥陀是释迦佛在经典上记载的。释迦佛说(圣言量)此去十万亿国土有阿弥陀佛……我们或许会说当时世尊也是人啊,我们怎能肯定有阿弥陀佛?问题是相信的照著世尊所教的方法去修,他们最後也看到阿弥陀佛,真是有这个经验,超越一般人的范围。是世尊的慈悲才说出这么一尊阿弥陀佛,而不是他曾出生过我们人间。

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aba直译过来的,就是无量光,光明无限的意思,也是无量寿(Amitayu),在时间上来讲他是永恒的。到了佛的境界,他的无限不受我们人的感官、智识所限制,时空也是没有的,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观念。因为这样来理解的话,阿弥陀佛是无限的,阿弥陀佛是一切的佛,一切的佛也是阿弥陀佛,一切的佛在时空上是无限的。

所以释尊讲说有这么一尊佛名阿弥陀佛,他是无限的,我们可称他的名号,跟他联系。但说无限是怎样的,我们很难了解,因此需要修持,然後会发觉身心的平安解脱,生活上的无解的问题可以很奇异的得到改善解决。像有人一生投入来修行,选择一个法门,得到相应,知道阿弥陀佛是真的,即使如此,即使知道阿弥陀佛存在你也要修行,才能接近他,使你自己得法益,也能帮助别人,因为你自己有修持经验,才有能力劝别人念佛修行。

 所以我们要努力的修,在生活中减少应酬,每天找出时间固定来修持,念佛、持咒、禅坐,认真努力的做,永恒的做,久了就会知道修行的好处。同时要选定其中一尊佛来修,因为诸佛都是一体的,不要以为自己病了,就选其它佛来修,选了自己喜欢的一尊来修就对了。因为你一辈子修那一尊,还未必肯定能够契入的。另外一点是不要老以为自己是老修行了,自己有几年的功力了,这是不恭敬,不合佛法,因为佛法是无限的,一看就是一切,所以开始我们就应该练习这样,你做一切是为一切有情做,不是只有我们苦,比我们苦的人更多,他们有的不懂佛法、反对佛法,甚至被错误的佛法带著走。如果我们找到了可靠有效的修法时,就应该跟别人分享,弘法利生,为一切有情而做。这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有智慧,应众生的时机,善巧渡众,视众生的因缘而牵引他们来修行,因为众生,即使是亲人,都有各自的因缘,时机到了,自然会想到要来修行,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。否则若硬要他们来修行,自己却陷入所谓的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困境中,这样的理念,未必多少人,或几辈子能够做得到,因此我首先要修行得力,发心为别人而做,才能真正的自利利他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